阳光斜照进客厅,我窝在沙发刷短视频后,手机突然“叮”地响了一声。我划开屏幕,是婆婆发来的一个表情包:一朵会动的玫瑰花,下面写着“早上好”。我抬头看看挂钟,已经下午三点。婆婆总是分不清早晚,但她坚持每天都要发这个问候。我回了一个“拥抱”的表情,然后继续刷我的视频。没过多久,手机又响了,这次是一段语音:“冰箱里有我包的饺子,你热热再吃。”声音里带着电流的杂音,却掩盖不住那份小心翼翼。
我们就这样开始了“微友”生活。婆婆学会用手机拍照,经常发来她种的花、做的菜,甚至街边看到的一只流浪猫。照片总是模糊的,对焦不准,但她乐此不疲。我则回一些“点赞”或“爱心”,偶尔也发几张自己的工作餐。这种交流像一场奇特的舞蹈,她进一步,我退半步,保持着若即若离的默契。
记得去年冬天,我感冒发烧在家。婆婆一连发了十几条语音,每条都只有两三秒:“吃药了吗?”“量体温没?”“要不要喝粥?”声音一次比一次急。最后我实在受不了这种轰炸,回了一句“别发了,我想睡觉”。手机终于安静下来,但半小时后,门铃响了。婆婆站在门外,手里拎着保温桶,头发上还沾着雪粒。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那些碎片般的语音,是她不知如何表达的爱。
现在,婆婆已经能熟练地使用视频通话了。每天晚上七点,手机准时响起。屏幕那头的她总是把脸凑得太近,我只能看到半张皱巴巴的脸。“吃饭了吗?”她问。这成了我们之间最常说的台词,仿佛除此之外,就找不到其他话题。
不知从何时起,我开始期待那声“叮”的提示音。当又一个夜晚来临,我为手机插上充电线,等待屏幕亮起。那些简短的文字、模糊的照片、带着杂音的语音,串联起我们之间深深浅浅的联系。
炒股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